一、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所概述
原名“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要负责浙江大学宗教学团队建设,系浙江大学校级研究所,曾隶属于原人文学院,现隶属于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具有哲学一级博士点,宗教学属于哲学二级学科,本所历来注重宗教学的综合基础研究,可招收培养宗教学各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以本所教师为核心,依托“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与“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整合全校宗教学相关研究力量,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富有特色与持续创新的研究队伍。我们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学科研究与教学,坚持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努力为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智库咨询服务,与国内外学术界搭建了良好的交流网络,以扎实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特色与学科美誉度。
二、学科发展历史沿革
浙江大学的宗教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下经历了30年发展历程。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成立的原杭州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它是全国高校第一个以宗教研究命名的研究中心,成员以哲学系教师为主。学科开创者也是该中心第一任所长著名宗教学及希腊哲学研究专家陈村富教授。1998年中心并入四校合并后新成立的浙江大学。2000年,与历史系合作,合并多个国别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以该中心为主体于2004年成立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布局五大宗教研究基地之一,是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机构。由于成绩显著,该中心于“985”政策期间通过了三期建设验收。2011年为了团队建设需要,学校发文成立了具体负责宗教学团队建设的宗教学研究所。浙江大学30年间汇聚和培养了众多宗教学学科人才,在本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得到全国宗教学界的高度认可。陈村富教授和王晓朝教授为学科成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强化宗教学团队建设,2011年1月正式成立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2023年更名为“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所”。
2016年以来,全校宗教学学科队伍在研究与教学全过程中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督教、佛教、印度哲学、宗教对话理论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引领。2021年12月3-4日,全国宗教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宗教工作经验、系统阐述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提出要培养三支队伍,吹响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发展的号角,相关学科师生备受鼓舞,深感责任,及时进行了深入学习,以期延续浙江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优良学术传统,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宗教工作与文化战略需要。
三、团队建设
本校的宗教学学科原则上可以招收教育部宗教学学科分类中所有子学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本学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探索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入研究宗教领域各种问题。
现任所长何欢欢教授,副所长王桂彩副教授。
本研究所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宗教哲学、宗教间关系理论、宗教学前沿、宗教学研究导论、比较宗教学史通览、宗教学经典原著导读、基督宗教研究导论、希伯来语圣经专题研究、西方中世纪哲学、瑜伽导论、佛教哲学、佛典精读、梵文等等。
本所积极搭建海内外学术交流网络,推动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师生交流互访。本所教师为骨干组建了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发挥了汇聚跨学科研究力量的重要作用。除了组织召开国际与全国大型会议,本所师生常年开设“西湖论道”学术论坛、“宗教学前沿”、“文明经典读书会与青年工作坊”、“浙江大学佛教论坛”等系列品牌学术活动,广邀著名学者来杭访学讲课。
本研究所目前的研究重点:宗教学理论、宗教对话、跨文化研究、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研究、基督教研究、佛教研究、印度宗教与文化、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文明经典阐释等。在宗教学走入新时代的机遇里,本研究所还将大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等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宗教与“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民族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相关实践问题的关系,探索中国社会宗教和谐之路,为世界宗教和谐树立典范。
四、专任教师简介
何欢欢,求是特聘教授,博导;主要领域:佛教学、印度哲学、梵文
王志成,教授,博导;主要领域:宗教哲学、宗教对话、瑜伽和吠檀多哲学
陈越骅,教授,博导;主要领域:宗教学理论、早期及中世纪基督教研究、中西文明经典与
精神传统
曾劭愷,研究员,博导;主要领域:基督教思想研究,巴特研究、宗教改革思想研究
王桂彩,副教授,硕导;主要领域:跨文化宗教学、当代宗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