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殿堂|“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二讲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4-29浏览次数:144

2022年4月27日,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二讲“向着公正的中西竞逐:找回丢失的中国故事”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举行。本次公开课的主讲人为浙江大学中西书院经理、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刘东。公开课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举行。在深受疫情影响的当下,如何在比较的框架下思考中西关系,避免故意夸大各自的不同,转而寻找我们共通的理性呢?这既是时代之问,也是用心体察生活的学人之忧思。刘东教授就自己当下关切的问题,与在场的师生们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细致的思想交流。

本此活动由哲学学院常务副经理王俊教授主持。王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就标题而言,“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在20世纪40年代,张其昀、钱穆等浙江大学学人创办了《思想与时代》刊物。在那样一个山河破裂而又中西碰撞的时代,坚持文化主体性,并就多元思想展开交流,成为了他们苦心思考的话题,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刘东教授学识广博,心怀理想,发表了30余种著作或译著,迄今为止创办了18套丛书,且担任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资助出版的《中国学术》(China Scholarship)的主编,在其40多年的治员工涯里充满了对中西文化的共同关注。有鉴于此,哲学学院特地邀请刘东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讲授。为了表达对刘东教授的感谢,王俊教授为刘东教授颁发了纪念铭牌。

公开课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正式开始。刘东教授首先交待了此次公开课的题目来源。“向着公正的中西竞逐”原本是他2021年写作的《我们共通的理性》(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的副标题。这本书的内容,一方面起源于他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与美国汉学家、艺术史家包华石的对话与评议(参阅包华石:《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上海人民出版社);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近年来受全球疫情影响下的诸多方面的思考,其中,贯穿整本书的主线、同时也是他此次公开课尝试回答的问题是:受到了儒学范导的古代中国,无论在价值理想上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都曾相对领先于同期的欧洲,并经由文明接触逐渐地影响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但是这个曾对“公平正义”如此敏感的民族,到现代又何以会被别人甩在了后边呢?

作为回应,刘东教授先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切入。他赞同包华石的主要论点,儒学本身就是“启蒙话语”,中国古代的、特别是唐宋以来的政治文化,确实曾对近代西方有过积极影响。然而西方后来却拒不承认“西中有东”的事实,这就是文化政治,也是杰克·古迪《偷窃历史》(浙江大学出版社)中揭发的现象;与此同时,严复受到穆勒的影响,采取了截然的“中西二分法”,把缺陷都泼向了中国,构成了泰山压顶般影响深远的“路径依赖”。刘东教授借助细致的历史梳理,揭示了那个长期被西学掩盖、被国人遗忘的中国故事。这个未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方面,中国曾经相对最讲公正,而且在这方面进行过制度创新,并且切实以此启发过西方;另一方面,中国今后也绝不会放弃公正,所以从长时段来看,在中西之间只有向着公正的竞逐。正因为这样,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极端而夸诞的中西“二分法”,它们不仅在学理上大大失足,而且在实践上也严重误导。从这个角度来看,找回丢失的中国故事就是找回我们共通的理性。它不光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作为整体的全人类。

刘东教授接下来通过对“liberty”概念的考察指出,尽管历史突破中充满着“偶然与运气”,但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根基,铺垫着我们共通的理性。一方面,刘东教授强调了历史中的“机运”问题。他借助于其间无法预判的“偶然性”,结合文化史和制度史上的演变,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欲速不达”和中西之间的“交替领先”;另一方面,刘东教授指出,在历史的偶然性之上更要强调“人心所向”的必然性。“天地容或不仁,人心却要向善。”在这种作为世界普遍潮流的、向着“公平正义”的文明竞逐背后,是彼此共通的“理性”精神。它是历史中存在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今后达至人类“大同”的精神基础。只有认识并践行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即便不能完全达到“天下大同”,也至少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最后,在问答环节,现场和线上听众积极提问。刘东教授就“如何看待‘欧洲中心论’向‘中国中心论’的转换”、“如何看待道统与政统的关系”、“对公正进行斗争的偶然性是否有可能造成异化或走偏”等问题,详细耐心地进行了解答,并引导大家独立思考,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

受疫情影响,本次公开课现场人数虽控制在50人以内,却丝毫没有影响听众的参与热情。通过B站号“浙江大学哲学青年”、钉钉智云课堂直播等各类线上平台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了1.4万多人次,回看人数达到2.4万人。不少听众在网络留言区积极发言,热情互动,足见本次公开课的质量之高、影响力之大。

对于时下受困于疫情的我们来说,刘东教授的公开课无异于一副清醒剂,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坚持共通的理性,求是启真;向着公正的中西竞逐,海纳江河;找回丢失的中国故事,未有穷期。

 

 

讲座听后感:

 

尽管是在线聆听刘东教授的讲座,还是为他的旁征博引、激情澎湃所感染,更为他对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与前沿问题的如数家珍感到钦佩。刘东教授从包华石所揭示的西方对中国的误读开始,不仅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而且反思了“中国中心主义”,努力在“西”与“中”之间寻绎“最大公约数”。刘东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不同面相,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中西话语中的多重“误读”,充满着思辨的张力与批判的魅力。刘东教授所做的努力,正是不断地唤醒我们“共通的理性”,提醒我们警惕各种中西“二分法”,重拾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责任与赤子之心,最终向着人类“大同”的理想迈进。

——线上听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博士车祎

 

刘东老师以丰富的知识面和严谨的论证解谜了追寻“公正”的历史,找回了遗失的中国故事,鞭辟入里地解答了“现代世界之兴起”的疑惑。如果说现代中国文化急需一股动力进行自我推进,那刘老师实为这方面的典范。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2020级硕士徐晨晨

 

刘老师的课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博学多通,苦心孤诣。听老师的课总觉得一刻不容走神,课程中老师旁征博引,又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独特洞见。听老师娓娓道来,仿佛遨游书海,饱览国际精品讲座,让人在哲学的大观园里流连忘返。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面,老师既从历史学的角度客观考证,也直面中西的真实特征,展示其与中西方当代学者大家的交锋,在尚待开放的领域公正地讲出中西文化的竞逐。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2020级硕士刘俊含

 

供稿:李嘉华

审校: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