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员工党支部的23位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赴余姚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暨“先锋学子”全员培训。
一、追忆峥嵘岁月 传承革命精神
红色研学的第一站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走进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旧日形象逐渐明晰,依序迈入文化、军事、电讯教室和露天课堂,军政干校员工刻苦学习以抗敌卫国的景象好似在眼前重现。在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一系列浙东抗日根据地大事使同学们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激发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旧址群不远处就是横坎头村,文化礼堂内记录了时为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区时提出的建议。大家也在横坎头村去信报告和习总书记回信勉励的纸短情长中,见证了横坎头村在党建引领下各方面奔小康的快速发展,目睹了当地人民弘扬老区精神、延续红色基因,力图把横坎头村建设成全国革命老区建设的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所做出的努力。
研学感悟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等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址群,述说着新四军革命烈士抗战斗争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敌救国,拯救民族危难,我辈更应珍惜今日来之不易,自觉传承其铮铮铁骨。
——王齐一(21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
余姚红色研学的第一站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内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在导游的讲解词中我驻足凝望,仿佛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看见了先烈们拼搏奋战的伟大身躯。随后我们又来到横坎头文明实践站,了解横坎头村的村史村情、学习习总书记对横坎头村的书信寄语。习总书记在书信中表达了对横坎头村发展的期待,对该地的乡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一路上我们都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斗争精神,希望日后我们能更好地凝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更坚定地践行初心使命,担当时代责任!
——蔡翔一(21级本科生)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余姚梁弄横坎头村,这是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根据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因此梁弄也有“浙东延安”之称。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从建立到抗战胜利几年中,经历大小战斗643次,建立地区级政权4个,县级政权16个,解放同胞400万,1200多名指战员英勇就义。可见革命先辈们为了保护祖国,保护人民,作出的努力和牺牲。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我们暗暗下定决心,立志传承光荣、自醒自警,积极参投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向上,示范引领,发挥余热,使我们的青年生活更具时代性、先进性!
——陈挺(20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通过参观和讲解,我们第一次了解到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布局、发展历程,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在浙江东部地区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所做的努力,好多年轻的战士长眠于此。看着陈列柜中展出的先辈们冬天盖的薄被,我们为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昌盛的年代而感到幸运,更为他们坚韧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在横坎头村,我们还认真阅读了习总书记的两封回信,更认识到应该学习先辈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逢盛世,更应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祝文昇(21级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应丁吉咪(21级科哲专业硕士生)
二、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大家拾阶而上,为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们默哀一分钟,追思革命烈士的无畏。高耸矗立的纪念碑无不提醒着大家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前行。随着夜幕降临,众人来到余姚市区的阳明古镇,体悟传统建筑古韵和现代时尚潮流的融合。古街人群攒动、店铺摊位云集,令众人不禁感叹新时代余姚的发展。
研学感悟
下午的行程是前往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在四明山山脚可以抬头仰望到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们随队伍一级级迈上台阶,来到烈士纪念碑前。三百多级台阶,仿佛是一条朝圣的大道,又仿佛是在诉说着英雄归乡的不易。此刻,在梁弄浙东抗日根据地了解到的革命事迹浮现脑海,前辈们牺牲自我、保家卫国的精神也深深印刻在我们心中。我们在碑前肃穆瞻仰,默哀一分钟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哀思。祭扫广场后方,可以俯瞰到整个四明湖,微风徐来、松涛阵阵,愿英灵安然长眠于这青山绿水之间,也愿和平永存、国泰民安!
——李沛泽(22级科哲专业硕士生)、姚泽来(22级逻辑学专业硕士生)
29日午后,我随队伍参观了四明山革命纪念碑。早在山脚就望见了顶上的石碑,气势恢宏,令人望而生畏。当我一步一步爬过三百级阶梯站在纪念碑前时,感觉较先前会有所不同,一种庄严与肃穆充斥着我的内心。没有人理当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有人这么做了,那一定是出于某种崇高的理由。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当时刻铭记烈士的功绩,沿着先辈的足迹,踏向属于自己乃至国家民族的康庄大道。
——蔡晨阳(20级本科生)
三、探访千年文明 感受华夏底蕴
第二日一早,全员驱车前往河姆渡博物馆,领略灿烂的华夏文明。逼真写实的遗址复刻、丰富的文物精品和生动的动画影像使人恍若置身于远古时期。声、光、电融合的多媒体手段搭建起跨越千年的交流桥梁,生动展现7000年前余姚河姆渡先民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等内容。
研学感悟
在学院的组织下,我们党支部参观了河姆渡遗址。鳞次栉比的精美物件,使我们折服于先人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各种劳动工具所展现出的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我们的文明正是在先民的劳动实践中建立和传承。我们也要发扬劳动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创造美好的未来!
——李梦楠(17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谭晓颖(19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跨越七千年的时光,踏上这片土地,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到那些七千年前的陶器、纺织工具、耒耜等工具,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也突然意识到这些文物、遗址、河姆渡文明跨越千年而不朽,历尽沧桑而依然熠熠生辉。
在展厅里有一面墙,上面的投影是红日照耀,先民劳作。日出东方,传续其光。人类文明的火种,由此绽放。我忘着先民的头骨,仿佛灵魂在隔空对话。我明白了考古的意义,是寻根溯源,是文明的传承延续。
我也想起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一个节目,一个现代年轻人与一位古人面面相觑,年轻人说了一句诗,顿时古人热泪盈眶,垂首痛哭。历史会变迁,朝代会更迭,但这些文明、诗词将会穿过历史的尘埃,千辛万苦来到今天,与古人对话,直击灵魂!
——陈婉秋(21级本科生)
源之自然,取之自然,又回归自然,正是河姆渡遗址极简的写照。跟随人群,沿着弯曲的通道,我们在展厅内看到了七千年前颗粒饱满的稻谷,看到了精致打磨的骨器、石器,看到了生动逼真的陶塑,感受到了反映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精神世界。
——于翔(20级逻辑学专业博士生)
四、共沐先贤哲思 涵养时代新风
在研学的结尾,大家来到了王阳明故居,对这位伟人的人生经历、思想精髓和后世影响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瑞云楼的“真三不朽”正是对阳明先生一生的准确概括,故居门口的“吾心光明”亦彰显了其人生态度。阳明先生不断于外在现实中实践,同时于内在达到精神上升的人生实例,让在场的哲学学子对阳明心学的哲学内涵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悟。
研学感悟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是王阳明故居,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王阳明先生诞辰五百五十周年,此时参观阳明故里、邂逅阳明心学意义非凡。如今中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华化、现代化,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从“致良知”到“知行合一”,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跨越时空,秉“此心光明”之敬仰重温阳明心学,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汲取阳明之惠、发挥阳明之力。
——方亚洁(20级科哲专业硕士生)
在研学的结尾,我们来到了王阳明故居,我也对阳明先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在人生境界上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瑞云楼的”真三不朽”正是对他人生的准确概括。而客厅上方的”吾心光明”彰显了他的人生态度。每一次的低谷都反向成就了他思想的突破。他向我展示了一个不断于外在现实中实践,同时于内在达到精神上升的人生实例,也将不断激励我在人生坎途中不断奋进。
——张锦楠(21级本科生)
明天就是阳明诞辰55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公司党支部,有幸能够来到阳明故居,向先贤学习。初入故居,便能“真三不朽”的牌匾挂于堂中,立德、立功、立言,便能够概括他的生平。王守仁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经历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老员工‘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何洋、刘俊含(20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
文/张锦楠
图/李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