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六日,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哲学工作坊顺利举行。此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脑机智能重点实验室主办。工作坊共有九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做出报告并展开讨论交流,另有两百余位观众参与线上旁听与讨论。
上午九点工作坊开幕,浙江大学哲公司党委书记、教授李恒威与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徐向东教授分别致开场词。
李恒威指出,我们正在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科学正在不断交叉融合,社会高速发展迭代,这有可能重新定义我们的知识体系。其中,脑机智能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人的存在形式。它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超出人类的控制。其中涉及的认识论与伦理学问题都需要哲学的进一步研究。随后李恒威向参会嘉宾介绍了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团队建设成果,以及浙江大学围绕脑机智能与哲学方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徐向东指出,脑机智能问题有两个基本层面值得研究,一是研究人类心灵本质,例如意识在脑机智能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智能的本质,特别是人类心灵的构成要素问题;另一层面则关于我们对人性与道德实践的理解,例如人工智能与“自然人”、“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与法律责任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徐向东表示,希望能够借助浙江大学平台,与各位相关领域的同仁有进一步的合作交流,推进学术研究。
此次工作坊上半场的学术报告由浙江大学的李忠伟老师主持,在李忠伟对脑机智能哲学进行背景介绍后,五位学者就相关论题进行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易显飞老师做了题为《脑机增强的人文风险解析》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脑机增强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对脑机增强技术所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与伦理问题进行详尽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复旦大学的朱林蕃老师做了题为《认知边界与人机界面》的报告,结合具体的神经科学的实验进展进行思考,通过对认识论与扩展认知的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对人与技术的“边界”问题进行分析。报告指出后人类未来中有两种可能形式,一是具身互联网与远程控制,另一种是人机结合赛博格。
东南大学的张学义老师做了题为《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脑机融合技术》的报告,试图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对脑机融合技术进行诠释,建立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体对立关系相对模糊的本体论,并提出一种新式的认识论与价值论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贵红老师做了题为《神经技术对自我的延展》的报告,从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对“自我”概念的哲学分析与历史追溯,讨论延展自我与自我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夏永红老师做了题为《心灵上传及其形而上学疑难》的报告,对心灵上传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讨论,对功能主义与内在介质论进行分析和比较,思考大脑仿真与大脑更替问题的哲学意义与技术可能性。
下半场的学术报告由浙江大学的白惠仁老师主持,在白惠仁就脑机智能伦理做背景介绍后,有四位学者就相关论题进行报告。
复旦大学的尹洁老师做了题为《脑机接口的本体论地位及其伦理意蕴》的报告,介绍了伦理对称原则等相关的伦理学理论,指出并论述了脑机接口的本体论与伦理问题存在几种推进方案:拒绝内-外区分的认知标准进路;要求赋予不同伦理地位的技术分型进路;以及伦理概念进路等。
清华大学的顾心怡老师做了题为《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研究》的报告,介绍了脑机接口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进展,指出脑机接口的所具有的三种应用类型:治疗、服务、增强型。随后指出脑机接口所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例如隐私与安全性问题、自主决策权问题、人类尊严问题、社会鸿沟加大等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的叶岸涛老师做了题为《脑机增强的公平挑战与应对》的报告,指出脑机接口技术可能导致的社会诸多领域中的公平性问题:例如在体育竞技领域脑机技术突破生理极限的问题、在教育领域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增强的问题、军事领域中脑机技术在战争中的可能应用问题,在司法领域的犯罪界定问题等。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叶斌老师做了题为《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的技术二向性分析》的报告,指出存在两种脑机接口技术——写入型与读取型。两种技术均有技术、生理以及伦理上的优缺点。例如,写入型接口存在更多的安全性问题,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亦存在人格同一性等问题。
学术报告后各位学者进行了讨论,并且与观众进行了交流答疑。正式会议后,相关学者还就脑机智能哲学的内涵、前景以及平台建设、合作方式进行了坦诚和富有成效的交流。据悉,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脑机智能重点实验室明年还将继续主办脑机智能哲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