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韩蒙:《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中国的两个视角》

发布时间:2023-08-16浏览次数:10

8月11日下午3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蒙博士受邀在线做了题为《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中国的两个视角》的讲座。此次讲座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后思:现时代状况”系列讲座第十二讲,由李哲罕老师组织与主持,校内外近百位听众参与了此活动。

讲座概要:关于中国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并不少见。作为19世纪的欧洲人,他们观察、探讨中国的动因和视角,缘于具体的历史进程和思想传统。面对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互通,从伏尔泰到黑格尔的中国观及其变迁的背后,是“普遍历史”观念、视角的逐步形成。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这种普遍历史观念的现实基础,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为世界市场的拓殖与特定支配-从属关系的建立。身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变局,中国社会呈现出了自身的历史局限、韧性和特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借由“亚细亚”“社会形态”“社会机体”等概念,阐述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坚固性、总体化与独特性,从中国等亚细亚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诠释了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两人的中国论,对于破除东西方之间的视角从属、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指引作用。

第一部分,韩蒙老师介绍了从伏尔泰到黑格尔的欧洲人中国观的变迁历程。18世纪中叶以前,如利玛窦一类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莱布尼茨和伏尔泰等西方哲人都高度称赞中国文明;到了亚当·斯密时代,欧洲人的中国观很大程度上与世界贸易相关联,中国有限的开放程度,招致了崇尚自由贸易的斯密的批判;康德也曾在作品中提到过中国,但中国对他而言只是超出此外的“未知的领域”,其关于中国的讨论也些许笼统;普遍历史与中国的张力关系,也呈现于黑格尔和谢林的历史哲学及其差异中。

第二、三部分,韩蒙老师分别从普遍历史和亚细亚社会的视角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首先,他细致地列举了马恩论述中国的主要文献。进而,从普遍历史的视角来看,“普遍历史”的观念产生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实进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作为共同精神产品的普遍历史观念、世界历史意识应运而生。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的支配——从属关系中造就的,即资本关系的全球化。诸如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导致中国市场缩小、必需品涨价时,必然会加重英国的工业危机,这就是马克思所敏锐意识到的东西方“两极相联”。接下来,韩蒙老师从亚细亚社会的视角探究中国观。为何英国两次发动鸦片战争也没有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呢?马克思的答案是:印度和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所形成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亚细亚社会的历史命运无法在西欧社会的演进中得到确切阐述。马恩以俄国社会为例对亚细亚形式进行分析的论述引发了后人关于中国等亚细亚社会如何以自身的方式掌握资本主义生产的持续思考。最后,韩老师总结了以上两种视角,表示它们皆产生于且统一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理解和克服之中。

第四部分,韩蒙老师从欧洲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和“新的普遍性的塑造”三方面展望性地探讨了马恩中国观给予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讲座最后,韩蒙老师回答了众多师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