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第二十届全国“心灵与机器”学术会议在杭州淳安县成功举办。会议由“心灵与机器”会议工作组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特拉维夫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等知名高校的80余位学者、研究生和社会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共计收到来自20余所高校近100位国内外学者的积极投稿,专业背景横跨哲学、心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本次“心灵与机器”会议主题为 “智能的本质与起源”,旨在探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次会议共设有开幕式、主会场、分会场、圆桌讨论和闭幕式五个部分。淳安县人民政府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特别报道。
6月3日上午八点,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院王球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恒威教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分别致辞。
刘晓力教授在开幕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大会的祝福,并强调第二十届“心灵与机器”会议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自2004年第一届会议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至今,这一场哲学与科学的对话已延续了20年,我们应该以此为节点,遥望下一个20年的蓬勃发展。刘晓力教授认为“心灵与机器”会议为热爱智慧、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的学者和员工们带来了广阔的讨论空间,在这个学术盛会中,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思想碰撞。
李恒威教授致开幕辞时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心灵与机器相互交织的时代,因此今天我们的对话必须是开放和包容的。“心灵与机器”会议体现了跨学科和融合的精神。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自发形成的学术共同体一直秉持学术初衷,探索学术活动,并以哲学的开放包容和共学之志,在多元观点的对话和争论中不断成长。“心灵与机器”会议始终对学术趋势保持着敏感,对根本问题保持执着地思辨,彰显出哲学学科发展的应有态势。
江怡教授致开幕辞时表示,“心灵与机器”会议开创了学界优良的传统,使学术讨论回归本质的同时又不断包容新学科的思想,他十分支持和赞赏这一点。他认为 “心灵与机器”会议的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期待参加本次大会的学者能够分享更多引人深省的研究成果。
6月3日上午 主会场报告
主会场第一场会议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主持,四位教授做出主题报告。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以“技术驱动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智能化”为题,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异同和互动,提出了人类智慧应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包爱民教授以“给AI的小建议:如何像人类那样思考?”为题,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思维的特点和机制,给出了一些可能提升AI思维能力的方法和原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翔教授以“论智能行为的演化——从激进生成论的视角看”为题,从心灵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激进生成论对智能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展示了激进生成论如何应用于人工智能的设计和评估。王华平教授以“图灵测试与社会认知”为题,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图灵测试的局限性和问题,展现了社会认知作为评判智能的一个重要维度。
主会场第二场会议由上海大学哲学系刘小涛教授主持,四位教授作为主题发言人。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潘纲教授以“脑机接口与脑机智能”为题,从人工智能的角度介绍了脑机接口的原理和应用,展望了脑机智能的未来发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何静教授以“社会认知的文化建构”为题,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讨论了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内容,并分析了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社会认知的形成和表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徐献军教授以“大语言模型的自我意识问题”为题,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索了GPT-3.0等的大语言模型是否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实验和测试方法。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陈巍教授以“Look into My Eyes:交互敏感心灵假说”为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眼神交流和情感共鸣的心灵假说,并说明了这种假说对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的启示和意义。
6月3日下午设三个分会场,每个会场由8位青年学者做出主题报告。讨论分别涵盖智能的演化起源,智能的本质界定与基础原理,智能与知觉、情绪、意志、行动的关联、通用智能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伦理、动物智能的多样性研究等议题,每场会议都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
6月4日上午 主会场报告
主会场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教授主持,三位专家学者做出主题报告。复旦大学刘闯教授以“认知鸿沟与自然之桥”为题,结合能动推理和贝叶斯大脑等认知科学中的前沿理论对外在主义进路做出阐发,即连接脑-环境边界的“自然之桥”与连接传统哲学中认识鸿沟的“理性之桥”的划分,并认为这有可能革新我们对于以往知识论中纯粹哲学讨论的认知鸿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恒威教授以“《敏感灵魂的演化》述评”为题,介绍了当下意识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对意识体验的构成和结构、心智演化的层级进行了整体性地说明,并对《敏感灵魂的演化》一书中的核心思想——作为意识演化过渡标志的无限联想学习能力做出了简要评价。特拉维夫大学Eva Jablonka教授以“When will Robots be Sentient?”为题,从意识演化的假设出发,说明了如果我们想要构建一个具有类似无限联想学习的任务通用学习能力的自主AI设备,我们需要考虑系统可用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同时要关注物质性具身主体的学习能力是如何发展的,并详细为我们介绍了无限联想学习能力的组织架构。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院赖长生教授主持,20余位师生发表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和参会收获。
闭幕式由成素梅教授致辞,成素梅教授对来自不同领域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在这两天中的精彩汇报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很高兴能够听到来自各界同仁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此外,成素梅教授分享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二十个关键哲学问题,并向与会者介绍了这些问题的最新进展和现有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景。
本届“心灵与机器”对进一步开拓交叉学科学术视野,加强与国内知名学者的对话提供了宝贵机会。年轻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思维,为本次会议增添了活力和色彩。我们期盼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进来,继续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不断启迪和促进心灵与机器研究领域的发展。会议在与会师生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