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晚,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第15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611室顺利举行。沙龙邀请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房祥坤和何洋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塞拉斯二元感知哲学研究”和“表征、符号与追踪——知识何以可能问题的米利肯路径”。本期沙龙由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玮主持,哲学学院陈亚军教授等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房祥坤一开始就“二元感知”一词在塞拉斯哲学研究中的使用进行了说明,随后从思维和感觉的区分与结合两个部分进行了探讨。塞拉斯以言语行为主义模型和物理对象的内在复制品为模型分别构建了思维和感觉的概念,将思维和感觉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在思维或概念领域,塞拉斯坚持以外显言语的语义特征来解释思维的意向性,这导致了与齐硕姆的长期争论;在感觉领域,塞拉斯的理论出现了由感觉状态理论到绝对过程本体论的变迁,这与其科学实在论息息相关。最后,房祥坤从关于在感知经验中感觉是否必要的因果解释与先验解释出发,指出了塞拉斯对意象与感觉的区分问题,并试图结合感觉运动理论推进对该问题的回答。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提问。陈亚军教授指出,探讨塞拉斯的感知哲学具有重要意义,要与当代心灵哲学的探讨相结合进行充分说明。王玮老师指出,对塞拉斯感觉理论变迁的探讨是理解塞拉斯感知哲学的关键点之一,可联系当代争论再向前推进。陈聪同学提问,塞拉斯在其后期感觉理论中对感觉材料论和感觉过程理论的技术化处理未必得出绝对过程本体论。房祥坤认为这源于塞拉斯希望将感觉纳入到科学意象中的诉求,这需要塞拉斯给出在显现意象中对感觉的本体论地位的说明。
何洋一开始介绍了其文章《功能、殊念和信息符号:知识何以可能的米利肯路径》的大致思路:首先厘清表征概念,阐述心理表征概念是如何被生物功能所替换,为后续对米利肯关于思维与语言内容的进一步讨论构建好理论基础。然后通过阐述两条相互平行的理论——符号论与追踪理论,从符号与殊念的两个角度来叙述心理与认知的相关问题。米利肯将符号视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通过符号理论完成表征的意向性问题的自然主义路径说明,通过对概念的改造完成对于个体认知的说明。从而完成在公共层面使用的语言的语义内容的解释,以及个体思维层面的认知过程的叙述。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何洋通过幻灯片以蛇类捕食冬眠青蛙为案例,为大家展示了米利肯的功能理论、殊念-殊踪理论是如何发生的。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提出了问题。陈亚军教授提问题,在这里所谈论的“知识何以可能问题”是什么意思?程都博士提问,公共语言与个体认知之间如何联系?个体认知是否能够作为理由,是否是规范的?面对这些问题,何洋着重讲述了米利肯是如何通过生物功能来对真值确定的,以此确定“知识”、“规范”等术语在米利肯哲学之中的位置,并讲述了米利肯对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符号是如何被感官识别,从而参与到个体认知之中的。在此基础上,陈聪同学认为米利肯理论在私人语言方面的论证可以参见帕皮诺的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