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报道 | 蒋昊田 布兰顿分析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实践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3-12-05浏览次数:12

2023年11月23日晚,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第19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513会议室顺利举行。沙龙邀请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蒋昊田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布兰顿分析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实践分析框架”。本期沙龙由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玮主持,哲学学院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报告一开始,蒋昊田介绍了布兰顿在《言与行之间》(Between Saying and Doing: Towards an Analytic Pragmatism)中提出的分析实用主义设想以及“意义-使用”分析框架,指出它是布兰顿将实践关系纳入形式化分析的尝试。通过把意义分析中的充分与必要关系拓展为实践之中的充分与必要关系——如何“做”对于其他的“做”来说是充分或必要的,布兰顿试图得到一种“意义与其使用关系的逻辑”。蒋昊田指出,实践充分与必要关系并非是意义充分与必要关系的一个简单推广,前者与后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它同时涉及真势模态与道义模态。这种模态多义性使传统意义分析中的模态逻辑规则与公理不适用于此实践分析框架,使得该框架所提供的关于实践充分与必要关系的论断欠缺可推论性。他认为,这反映了布兰顿所坚持的实用主义原则,尤其是康德-塞拉斯命题,与布兰顿试图恢复的传统形式分析路径之间的张力。进而,他指出,通过澄清意义-使用分析框架中的模态多义性,一部分模态规则可以被重新引入。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实践分析框架,可以对一些分析实用主义的著名论证,如塞拉斯的“所予神话”,布兰顿的“客观性”等进行形式化描述。最后,蒋昊田认为,如何将实践要素纳入形式化分析是分析实用主义的“分析”面向所需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布兰顿的“意义-使用”分析框架并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它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提出了问题。王玮对康德-塞拉斯命题的内涵,“所予神话”的形式化结构,塞拉斯与布兰顿对“当作”(taking)的分析进行了提问,引发了现场师生的讨论;何洋对意义-使用分析所展现的“所予神话”结构的认识论含义进行了提问,并将其联系到米利肯的观点;吴方正指出,意义-使用分析对布兰顿“客观性”的形式化描述与布兰顿在《使之清晰》中的相关论述具有共通之处。本次沙龙活动提供了学术研讨平台,在场师生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对本次报告内容进行了评价,促进了多视角、多方向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