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报道 | 刘顺来 论康德知觉概念的理论拓展及其对科学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发布时间:2023-12-13浏览次数:10

2023124日晚,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第20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513会议室顺利举行。沙龙邀请哲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刘顺来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论康德知觉概念的理论拓展及其对科学模型的认识论意义——兼对人工智能模型及其可解释问题的分析”。本期沙龙由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玮主持,哲学学院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报告一开始,刘顺来介绍了一条具体分析当前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思路,这条思路源于发掘新的哲学文献材料,自然哲学进入科学哲学问题之后。报告的核心宗旨在于在认识论上将我们观念的对象从对准词语落回到直观中的现象,将模型的自然科学成分与合目的性的判断成分予以分离,约束我们自身,将我们的目标引向泛滥的对特定技术评判的目的论解释。刘顺来指出,知觉在康德文本的经典解读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先验的(a prior不涉及经验科学,这里的知觉概念不能直接对应到经验物理学或心理学,知觉对象的认识还局限在时空、运动有关的“第一性的质”的范围内。二是缺少知性(自然)意义上的有机体学说,由于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判断力属于反思性而不是规定性,对有机体的考察并没有纳入到知性的规定性认识,而是纳入物理学目的论及其背反的讨论。这两个问题在康德晚年的研究中给与了新的回应,并通过知觉概念使用的变化介绍了基本思路。最后,刘顺来认为,通过对知觉概念自然哲学考察,可以提供一种将命题中科学有效成分分离出来的思路,通过对人工智能概念定义、范式神经网络及其可解释问题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对AI的界定实则将自然是什么的事实问题转换成了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计算技术产品的合目的性问题它并未将我们的认识立于自然,而是引向了对特殊技术产品的评判,对后者研究需要进入社会文化领域。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提出了问题。王玮对自然与伦理划分的内涵,对康德有机体研究进路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发了现场师生的讨论。本次沙龙活动提供了学术研讨平台,在场师生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对本次报告内容进行了评价,促进了多视角、多方向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