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报道| 吴方正:辩护意向归属的解释主义——一项规范实用主义方案

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0

2024318,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第23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513室顺利举行。沙龙邀请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方正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辩护意向归属的解释主义——一项规范实用主义方案”。本期沙龙由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玮主持,哲学学院陈亚军教授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报告中,吴方正详细介绍了意向解释主义或“归属论”。这一理论致力于解决心灵状态如意向、信念、愿望等的系统性问题,并主张这些状态应当通过解释者的归属来理解。吴方正指出,尽管该理论在现代面临理论内外的挑战,但他试图通过规范实用主义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并坚持经典解释主义的洞见。具体来说是提供一种意向归属理论,它从规范性的实践这个概念出发,对具体的心灵状态的归属活动本身做进一步的刻画。这种理论旨在通过对经典解释主义未能详细处理的方面做出补充说明来增进我们对意向解释主义的理解,最终达到为解释主义辩护的目的。

在讨论环节中,在场同学提出了意向性翻译、解释主义对情绪心灵状态的处理、没有解释者时的意向性,以及非人类生物的意向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吴方正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他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可以无需解释者即被视为具有意向性;并且意向策略在解释非人类生物行为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此外,与会者还就吴方正使用的规范实用主义模型是否符合哲学家布兰顿的本意进行了探讨。吴方正解释说,他的论文仅仅使用了布兰顿的哲学资源,并不代表布兰顿的全部思想。最后,提问者指出该方案的规范评价可能无法克服所谓的“倒退问题”,而规范实用主义方案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解释主义问题可能通过诉诸于更高的解释层级,如形而上学层级或倾向性,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更常见的做法。吴方正回应道,他同意根据齐硕姆的标准,许多规范评价确实构成了意向句,并且这些评价往往语境依赖且晦暗。然而,他强调,本文并不追求用非意向术语来理解意向性的还原策略,所以可以使用意向性概念来解释意向性概念。关于第二个问题,吴方正表明,他的论文不采用提到的解决方法,因为这些方法给解释主义的竞争理论做出了太多的让步。他的目标是提出一个避免“原初意向性”陷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