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石井公成教授“禅宗の成立と疑偽経類”

发布时间:2024-04-16浏览次数:10

2024年4月14日下午,“浙江大学哲学名家讲坛”第九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513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日本驹泽大学名誉教授石井公成先生用日文作了“禅宗の成立と疑偽経類”主题演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张家成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禅史研究专家蒋海怒教授应邀担任主旨讲演的翻译,来自校内外的30余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石井公成教授首先介绍了禅宗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关于慧能弟子神会的意义问题,日本禅宗史研究代表人物之一、东洋大学伊吹敦教授认同“神会使得禅宗的主流从神秀系北宗,转移至惠能系的南宗”的旧观点;但是他否认神会对禅思想的革新。关于“禅宗”一词的出现,柳田圣山认为是八世纪末前后的《顿悟大乘正理决》王锡序里“顿悟禅宗”一语;蒋海怒则从敦煌愿文集和新出唐代墓志记载发现,“禅宗”一词在八世纪上半叶就出现了。这些墓志同时表明:在神会之前的北宗禅师的弟子已有“顿悟”的思想。

随后,石井教授探讨了作为禅宗宗教背景的“经典群”,并把焦点放在被称为禅宗系经典的“中国成立的经典”上。在唐代,大量的禅文献被制作、抄写并广为流传。在这些禅文献里,包括了号称“印度经论汉译”的文献、名为达摩所撰的文献、号称是著名禅僧语录的文献等。石井教授把它们称为“拟经”、“疑论”,属于“模仿经典”的文献,并详细分别分析了两部“拟经”和“疑论”:

第一,《究竟大悲经》。《究竟大悲经》在隋至初唐时期出现,尝试将《涅槃经》中的佛性论与中国思想相融合。例如在《一切众生身内有佛母品》把佛性说、阴阳五行说、太极说混在一起,它认为一切众生“身内”,有“佛之父”和“佛之母”,“佛之父”被称为“太阳真极”、“天真”,“佛之母”则有“无碍神性”“零卓”等名称,从这个“父母”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佛。《究竟大悲经》还继承了达摩、慧可以及他们的弟子编集的《二入四行论长卷子》,却有比《二入四行论长卷子》更加过激的言论,断言“若人断烦恼,是即名为杀佛”,这和后来的祖师禅之间有明显的义理关涉。

第二,《达摩禅师论》。《达摩禅师论》认为世界众生都是“如来藏佛”,常用一净心,常乘一理而行,谓之“顿入一乘”。“如来藏佛”的说法引用自《如来藏经》。其中也存在《涅槃经》的影响,阐述佛内在的思想,它说:“若解时,佛即近近。不解时,佛即远远。解时,自家身中内觅佛;不解时,背身心远觅佛。”同时,《达摩禅师论》根据《维摩经》的《佛国品》中“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之句,认为众生既然具备“清净心”,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是“顿生净土”。此外,《达摩禅师论》中有“真如本觉”等类似《起信论》的表现。而其言及“守本净心”这一点,让人联想到东山法门。

对于这些疑伪经,此前都是以禅宗为中心来思考的,所以它们被认为是“影响禅宗的经典”或“受禅宗影响而形成的经典”。但石井教授指出,它们需要被重新考虑,将“拟经”而不是“禅宗”置于中心,以便发现禅宗在接受并发展印度佛典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特点。在此,石井教授提到中国佛教独有的“顿”的思想。受到轮回说浸染的印度思想,在无限长久的三阿僧祇劫里,利根人反复轮回、不断修行,而顿悟是为钝根人提供简短、简单的修行方法。然而,关于轮回的说法,虽然轮回是无限的,但东亚各国的人所能实际感受的,只有三世,即前世、今世、来世。人们往往想在“今世”解决问题,唐代佛教里的“顿”,指的“今世”,随着时代的推移,“速疾”的一面越来越强。七世纪中期出现的《达摩禅师论》里,便出现了“顿生净土”“顿入一乘”的提法。

在善无畏的《无畏三藏禅要》也提到了“顿”,序中言“顿开众生心地,令速悟道”。他还说,即使以前曾受菩萨戒,也应重受诸佛的“内证·无漏清浄戒”。对“顿”的强调,以佛之悟为基础,授以清净大乘戒,这在佛教史的常识中,是南宗禅的特征。但石井教授强调这种“顿”的思想属于那个时期的时代思潮,在产生此类拟经的时代思潮中,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禅宗、密教和净土教,它们之间,既有对立,也存在相互间给予对方以影响的情况。“顿”悟并非南宗禅专属。

最后,石井教授总结道,传统上被认为是南宗禅确立的观点,有很多可以在拟经里找到。而且,在研究史的早期,被认为是受北宗和南宗影响而制作的拟经群中,实际上不但早于南宗,甚至早于东山法门。单从禅宗史的框架来考虑,也不能有“这是受禅宗影响而成立的拟经”或“这是对禅宗产生影响的拟经”,诸如此类的见解,而是要思考拟经本身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趋势中对禅宗进行定位。

主旨讲演结束以后,张家成老师作了简单的总结,认为石井教授的讲座通过深入考察禅宗史上的“拟经”现象的,对禅宗史上的南宗与北宗、经典文字与本心、禅与天台华严净土密教等之间复杂的关联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石井老师的研究观点新颖,富于启发,他的治学路径和研究方法也可为我们的禅宗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浙江理工大学的蒋海怒教授不仅承担演讲的翻译工作,他还就“禅宗研究的资源”的问题发表了感想,认为禅宗研究必须注意到禅宗语言文献和其他宗派之间的关联,只读禅宗经典对于理解禅宗思想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石井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开拓了禅宗研究的新面向,从中可以洞见石井教授为禅宗研究所付出的卓越努力。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勇教授也参与了此次讲座,并与石井教授就日本佛教史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石井教授分享了自己有关《三经义疏》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源氏物语》、《宪法十七条》(圣德太子著)等材料的比对,判断《三经义疏》的写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按照自己对经典的理解而著成。石井教授还就“禅如何影响日本思想及其文学”等听众所提的问题,作了详实而深刻的解答。


本次讲座的互动环节,主要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安康博士担任现场翻译。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冯珺副教授也为石井教授浙江大学之行承担了不少日语翻译任务。

(2023级中国哲学硕士生 徐一强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