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下午,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传华教授应邀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311会议室做了题目为:“‘神秘的晕’:系词与中国哲学——兼驳张东荪难题”的学术报告。哲学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韩书安老师担任讲座主持,来自中国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校内外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活动。
讲座伊始,彭教授指出,张东荪断定古代汉语缺少系动词“是”是中国没有西方式的逻辑的缘故,他将此一难题称为“张东荪难题”,并强调围绕系词“是”对中国民族心性、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否一如being对西方哲学中的影响一样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思考。
彭教授考察了古代汉语是否有系动词“是”,进而考察古代汉语是否有判断句,最后考察being在英语世界中以及“是”在现代汉语中的多重含义。通过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以及英语世界being的比较考察,他发现汉语(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结语)的确通常不把“是”作为系动词使用,不过,古代汉语缺少或者不用系词,并不影响逻辑判断的形成,也不影响逻辑推演的开展,汉语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语义、语序、句读、虚词、语境等完成逻辑推理、哲学思考。彭教授认为,汉语的这一特性反而是有利于精神自由、抽象表达和逻辑思考的,由此证明“张东荪难题”是一个并不成立的伪命题。
彭教授在讲座中广泛援引洪堡特、冯特以及胡适、尚杰、赵汀阳等中西方学者对汉语特性的论证和辩护,指出张东荪夸大了系词在中国古代逻辑中的决定性影响。经过详细地分析论证,彭教授认为“张东荪难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韩书安老师在总结中指出,语言、思维与哲学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彭老师以“张东荪难题”为线索,对中国哲学的思维特性进行了深入论述,有助于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推动中国哲学乃至汉语哲学的发展。之后,围绕“是”与“即”的异同关系、中西方逻辑思维差异等问题,彭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