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中西哲学概念的交会与边际”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均苑4幢31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和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邀请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位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前来参会。
在开幕式环节,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恒威书记代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优秀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充分肯定了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前沿价值和时代意义,并介绍了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现状。最后,李书记预祝本次工作坊取得圆满成功。
工作坊的上午场,分别由澳门大学哲学系助教教授李庭绵、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韩玉胜和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光磊三位老师进行专题报告。
首先,李庭绵老师作了题为“战时伦理中的仁”的报告。李老师指出,战时伦理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化的情境理解。她以战争中的“善良”为线索,系统考察了先秦诸子在战争脉络中的伦理观。在方法论上,她尝试不区分学派,不依照后世文本属性的区分,把先秦文献中的“仁”都读成战时伦理学与战术论述使用的概念。通过对孟子、墨子、《司马法》、《六韬》等文献的解读,李老师对战争中的“仁”德进行了可视化的生动阐释。
紧接着,韩玉胜老师作了题为“儒家伦理话语体系建构历程与观念史转向”的报告。韩老师以如何建构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儒家伦理话语体系为现实关切,首先梳理了自刘师培、蔡元培以来儒家伦理研究的史料文献与义理探讨;继而,他以美德伦理、关怀伦理、角色伦理等当代西方伦理学为参照,剖析了中外学者对儒家伦理形态的建构尝试;最后,他基于对“伦”、“理”、“道”、“德”的观念史考察和话语建构,对角色伦理、关怀伦理、责任伦理、道义伦理、美德伦理等进行了类型学的划分判摄。
最后,朱光磊老师作了题为“从自由意志看中国哲学的心性论问题”的报告。朱老师从牟宗三先生关于“性之落实即自由意志之实现”的论述切入,以朱子学的心、性析言与浑言为观察视角,并在以赛亚·伯林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基础上,提出了“中性自由”的说法。他强调对性的理解要充分考虑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并以成德之教为核心关切,对孟子、荀子、道家、佛教、心学、理学等中国传统哲学流派进行了合理化的建构阐释。
围绕三位老师的精彩报告,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何善蒙、李明书、韩书安三位老师以及现场的观众作了精彩点评和细节提问。在大家的热烈的掌声中,上午场的报告圆满结束。
工作坊的下午场由两个主要环节构成:主题讲座和比较哲学前沿议题圆桌论坛。
在第一个环节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李晨阳老师带来题为“友谊与道德的张力”的讲座报告,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董平老师进行主持。李晨阳老师指出,友爱特别强调情感的双向性、相互性,凸显朋友彼此之间的亲密关切,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中西哲学历来都十分强调友爱与道德的一致性,相对而言,则对其中的张力有所忽视。进一步地,如何处理这种张力也有待说明。对此,李晨阳老师认为,儒家哲学或许可以给出更好的回应。儒家主张友爱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友爱与其他道德价值确实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平衡,即以和合的方式共存。
讲座结束后,董平老师向李晨阳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对其精彩演讲中的逻辑严密性和独到视角表示赞赏。并鼓励与会者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探索和促进中西方对话的人类社会共通的基础性问题,并倡导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各位与谈人积极参与探讨,分别针对友谊的定义、儒家思想中德性的内部秩序、如何处理不同阶层的友谊关系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大家的探讨中,该议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细化,也为在座的听众提供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思想盛宴。
第二环节为“比较哲学前沿议题圆桌论坛”。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明书老师主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老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董平老师、吴根友老师、王俊老师、韩书安老师,澳门大学哲学系李庭绵老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韩玉胜老师和苏州大学哲学系朱光磊老师进行与谈。
李晨阳老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已进入比较的时代,比较哲学是当下学术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李老师通过辨析比较哲学的两个维度——客观的维度(比较已有的思想家、思想体系、历史事实)、结合的维度(从不同的视域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了后者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需要提高对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
董平老师则重点强调了“比较的目的与比较的基础”的重要性。对于比较的目的,董老师通过阐释中国思想中“和合创生”的蕴意,指出在纵向的历史观比较中,没有展开概念的发展与延申,则比较没有意义;对于比较的基础,董老师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一定要明确其基础所在,否则对话亦无法成立。
吴根友老师再次明确了比较哲学的意义,他认为比较哲学不但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更是拓宽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吴老师热切地希望中国哲学研究能够以比较的方法来开展新的研究与解释,从而使中国哲学得到内在的自我提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王俊老师则从学科的角度入手,表达了对如今二级学科以地域划分类别的担忧,并认为真正的哲学应以问题为导向,淡化学科界限。同时,王俊老师比较了comparative与intercultural的区别,强调了比较哲学的研究,需要突破中西方各自的主体性偏向,在跨文化的视域下挖掘新的资料并进行重构。
随后,大家就李庭绵老师与韩书安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李庭绵老师提出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尊重文本原义与个人应用该文本以支撑自己观点之间的分寸。董平老师对此回应道,做研究一定要有边界意识,只有明确在什么意义上、视域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讨论。吴根友老师则认为不同学科的学者应该合理分工协作,各取所长,共同促进比较研究的发展。
韩书安老师提出比较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概念差异,认为比较研究是针对未然的事件以及成体系的理论进行研究,而跨文化研究则是针对已然的事件以及泛化的问题进行探讨。李晨阳老师对此补充到,跨文化研究相较于比较研究内容更加宽泛、视野更加广阔。
讨论结束后,王俊老师为此次活动致闭幕辞。他再次向各位远道而来的优秀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充分肯定了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前沿价值和时代意义,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此类的平台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者们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最后,活动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编辑|韩书安、林一成
图片|李明书、刘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