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下午,由浙江大学未来哲学研究院主办的钟子逸高端论坛暨未来哲学讲第二讲“海德格尔与象思维”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系特聘教授王庆节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经理王俊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学者和员工的热情参与。
王庆节教授,美国杜兰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学府。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当代欧陆哲学、东西方比较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理论。王教授的近作包括《从亲临存在到自在起来——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迷津》、《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等,其学术影响力深远。
讲座在哲学学院经理王俊教授的简短介绍后正式开始。王庆节教授首先对“象思维”这一关键概念最早出于王树人先生和张祥龙先生。正是两位先生的思考促发了王庆节教授以“象思维”为切入点重新考查海德格尔的康德阐释。他提出,我们可以从“想象”、“形象”、“现象”、“成像”四个角度出发,来看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和想象概念的批判和解释,以及这些批判性解释所具有的未来哲学意义。传统的人类学、心理学和哲学知识论从感官“感觉”、形象“想象”再到概念“抽象”来研究“想象”和“想象力”,这走的是一条“对象化”道路。王教授与之不同,他试图揭示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关于想象力考察的“现象化”道路的哲思可能性。
在第一部分中,他不仅回顾了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思想背景,还由此对康德的先验想象力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康德的先验想象力概念是其批判哲学的核心要旨,涉及人类“认知”的可能性:感官感觉/形象想象/概念理解的可能性。但王教授强调,经验的可能性条件与(经验)对象存在的可能性条件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前者应当以后者为基础而不是相反。这一点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庆节教授转向海德格尔的批判性解释。他提出,传统的理解将想象力视为人的某种心灵能力,而海德格尔则将其视为超越论或生存论的“形象出来”的力道或“成形”力道。因此,王教授坚持,想象力不应首先被理解为人类学、心理学或知识论的心智能力,而更原始地,它是人的存在作为“在世界中存在”中的超越论/存在论力量。
此外,王教授还探讨了康德关于显象(Erscheinung)与现象(Phänomen)的区别,并提出了海德格尔关于“现象”(Phänomen)与“现像”(Erscheinung)的区分与传统康德思路的不同。他指出,在海德格尔的眼中,现象学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存在论的现象学,即关于存在如何“现象出来”的探索,也正因为如此,存在论也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王教授讨论了成像或成形的问题,这特别表现在海德格尔与卡西尔著名的达沃斯辩论中。他指出,卡西尔和海德格尔都认同,形象性成像,或进一步说,形式化和成形(the problem of form and formation)是想象力的核心,其要害在于人的自由。王教授认为,两者的分歧就在于海德格尔理解的自由不再仅仅是人的自由禀赋导致的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自由想象力,以及由此而来的伴随着人类语言,神话和原始宗教发展而生成符号形式的能力,而更是那在人类诸自由行为中显现出来的并使得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让自由,”这是一种更为源初的存在论的解构,建构和转化力量。正是这一源初力量或存在力道才使得人类亲在(Dasein)的自由形成和想象成像成为可能。
讲座结束后,庞学铨教授回顾了王树人教授对“象思维”的概念的提出以及学界对此概念的一些讨论。与谈人倪梁康教授和嘉宾陈嘉耀先生与王庆节教授就中医是否具有象思维?象思维与类比思维有什么关系?以及象思维是否成立?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场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也进行了积极思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王庆节教授一一做了回应。最后孙周兴教授总结了报告,他强调了王教授的报告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康德想象力批判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对未来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不仅增进了与会者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为海德格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